2025-06-20 16:02:59次
朋友老李在写字楼下开了家快餐店,疫情期间差点倒闭。去年转型做健康餐,现在每天中午外卖订单排到200多单,他天天嘀咕:"这帮年轻人吃草比吃肉还积极!"
蔬小碗就是这样一个"吃草"代表。不过人家不是卖苦行僧套餐,而是把菜市场里的西兰花、鸡胸肉包装成年轻人喜欢的"轻奢健康餐"。创始人张姐以前是投行女精英,辞职后研究起了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,硬是把"每天吃够12种食物"的国标变成了菜单设计说明书。
一、外卖三国杀里的生存术 外卖平台天天打仗,但蔬小碗根本不参加"满20减18"这种血拼。他们家套餐价格稳稳卡在35-45元区间,比沙县贵,比星巴克便宜。包装盒里藏着温度计,保证沙拉到手不蔫吧;菜单每周换着花样推"春笋版""菌菇版",连健身教练都成了自来水军。
二、厨房里的"科学实验" 别家快餐店靠鸡精提鲜,这里靠的是"计算器+电子秤"。每份菜都要过三道关:营养师算热量,厨师调口味,品控员测油盐。招牌菜"番茄龙利鱼"看着普通,其实鱼肉用低温慢煮锁鲜,酱汁用番茄红素替代色素,连配菜的藜麦都是现炒现装。
三、跟平台玩"猫鼠游戏" 美团小哥总抱怨蔬小碗的餐盒太占地方,但顾客给的5星好评又让他们不得不接单。张姐偷偷透露:"我们给骑手准备冰袋奖励,投诉率降了60%"。更绝的是玩转"搜索流量"——改名"低脂便当"能蹭减肥热搜,加个"健身餐"标签就进运动达人推荐页。
四、"假精致"背后的真功夫 有人质疑"健康餐就是智商税",但蔬小碗的复购率高达40%。白领小王说:"午休挤不下健身房,但点个300大卡的餐不心慌"。现在他们搞起"订阅制",提前预定每周菜单送体检券,把顾客养成了"长期饭票"。
看着账户里每天进账的1.4万元流水,张姐却开始焦虑:"现在连大妈都开始点沙拉了,这波红利还能吃多久?"或许答案就藏在她新注册的商标里——"蔬小碗家庭装",毕竟城里人在办公室吃草,回家还得骗爸妈"我吃得好着呢"。